很久沒有看大陸作家的小說了,曾經在十多年前,有段時期經常看大陸作家的作品,那個年代的作家還記的是鍾阿城和張賢亮,所寫的是所謂的「傷痕文學」,故事的背景大抵都是知識青年下放農村的故事,其實那樣的生活離我們是非常遙遠的,但身為五年級的我,在認同中國的思想教育下,當時對那樣的情感有著莫名其妙的認同感。

民國70年代的初期和中期,看了非常多從大陸來台的作家的作品,算是閱讀的啟蒙時代,那時期的作家如張曉風、席慕蓉、袁瓊瓊、琦君等的文學是如數家珍,對我這個生長在台灣鄉下的人來說,書中的世界其實是不懂的,但卻有股吸引力,好像那時每逢重要節日電視上都會播出「梅花」、「筧橋英烈傳」、「八百壯士」等反共抗日的電影,都會心情激奮,一付想要反攻大陸的熱情。

現在想來真的是很好笑,不過那也是一個時代的縮影,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我連作家張拓蕪的作品都看過不少,有關一個退伍老兵作家所寫的有關抗戰或軍人的心情故事,真的是離我太遠了,所以可以知道當時的思想教育有多成功。

這些年的去中國化想法下,其實對大陸的文學作品、電影等東西是有種偏見和障礙在,而刻意不去接觸(余秋雨的散文是例外),所以在書店看到這本書時,是被”中國的村上春樹”介紹文案和某種直覺所吸引,看了這本書,一個假日的下午,花了四、五個小時一口氣看完。

小說有種閱讀的習性,如果看了前半段還能繼續下去,表示還不差,如果能一口氣全部看完,表示還不錯的(例如本書),如果捨不得放下,看完還要回頭將前面部份有些重要情節重溫一下的,表示真的很棒(例如今年所看的”海邊的卡夫卡”,”換取的孩子”)。

這本書的主角是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,住在武漢,原本有個平凡生活,管理一間應該算廢棄的圖書館和編輯些書,平常的生活大概就是散步、看書、看DVD和寫寫文章吧!但有天發現自己得了不治之症,這故事就從此開始。小說的內容和結構並沒有太多的創新,這開始和結束大抵也是可以預測的,但還滿喜歡他的筆法和風格,尤其是前半段有關自己和朋友的生活、關於死亡想法和葬禮的想像,文字的描述也有風景般的美麗和真實。

貼近生活化的小說情節也是一大特色,所以裡面出現一堆我們所熟知的人物、音樂和電影,例如璩美鳳的光碟、王家衛的電影和日本,這或許是現在大陸年輕人生活一角的縮影,其中有關日本的東西真的還不少,不管是書、電影,想來日本文化侵略一事,在大陸也是挺嚴重的。

而最讓我感到衝擊的是,為愛人龐大醫藥費而做了”小偷”一事的囝囝,這是否為呼應上天堂的安排,而小偷的難以啟齒和不道德的犯罪,因為這不單只是犧牲自己也是害人,被偷的人可能也是個可憐人,所以最後她還意外的殺了人,雖是意外但還是殺人。

捆綁上天堂, 真能混票上天堂嗎?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oader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